黄宾虹五件晚岁佳笔闪耀大观珍品之夜
黄宾虹《蜀游山水》 Lot 312 出版封面 宾虹老人一生多次游览峨眉、青城胜景,并在蜀游途中,得悟“我从何处得粉本,雨淋墙头月移壁”的艺术真谛,这也是蜀中山水成为他笔下常见的绘画母题的重要原因。《蜀游山水》作于1948年,宾虹公时年八十五岁。这一年,黄宾虹告别了蛰居多年的北平,回到了西子湖畔的栖霞岭,每日临池作画,安享晚年平静的晚年生活。 本幅与众不同之处,在于其特殊的构图方式,一改黄宾虹常画的满山满水,此幅作品中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恰当的留白,所表现出的山岚云雾,最是值得称道。黄宾虹山水画中,于用墨之外,用色特别是绿色最为突出。据黄宾虹子女回忆母亲宋若婴曾言:母亲常协助宾虹先生作画。画中所用石绿,乃是以前清官员之朝珠,经宋夫人悉心研磨而得。朝珠坚硬,研磨起来,甚是费心费力。夫妇二人同心同德,由此可见一斑。 <img class="rich_pages wxw-img" "https:="" mmbiz.qlogo.cn="" mmbiz_jpg="" nibwcgxobnks8yxwicibvmfua7iczwzeksfjcfmg7tkial8wjvprwojtbprjkwwiavupg9r10flpoby7rogzwpfyzapg="" 0?wx_fmt="jpeg"" data-cropx1="0" data-cropx2="1273.167259786477" data-cropy1="0" data-cropy2="1072.7402135231316" data-fileid="676327115" data-ratio="0.8426443202979516" data-s="300,640" src="https://img1.artimg.net/202111/9qv5BNmIdRhdx731mgxLRBa9T23PelGtIYUqiCvq.jpeg" data-type="jpeg" data-w="1074" _width="559px" alt="图片" data-fail="0" _src="https://img1.artimg.net/202111/9qv5BNmIdRhdx731mgxLRBa9T23PelGtIYUqiCvq.jpe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" style="border: none; vertical-align: bottom; max-width: 100%; height: auto !important; 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outline: 0px; text-align: center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 width: 559px !important; visibility: visible !important;"> 黄宾虹《蜀游山水》局部 宾虹先生的书法也是为人称道,在他的绘画作品中,题字也是值得瞩目的焦点。其书法结体取法北魏郑道昭,用笔沉稳凝重又不失点画灵动。此件作品长题72字,洋洋洒洒。前段记游,后端讲述画理画史。黄宾虹先生于历代诸家中,最为推崇送的向来主张在传统宋元画法的基础上,游览名山大川,画真山真水。 此作上款人“维济先生”即沈维济,新加坡著名收藏家,民国时期收藏中国名家绘画颇丰。此作下方鉴藏印“维济欣赏”、“兰芳别墅珍藏”即为沈氏之收藏印。所谓“兰芳别墅”盖因新加坡故地原为“兰芳共和国(1777-1884)”,故而以此作为室号。此件作品自四十年代赠予星洲沈氏之后,便一直客居南洋,曾与入展2003年在新加坡美术馆举办的“狮城珍藏——二十世纪中国画展”,可谓是中新近现代文化交流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。 黄宾虹《宿雨初收》 Lot 310 黄宾虹 1865-1955 宿雨初收 诗堂:27x31.5 cm 画心:90x31.5 cm RMB: 7,000,000-9,000,000 题识:宿雨初收,晓烟未泮,乘舟入山峡中,林壑蓊郁,昏黑如夜行。北宋人多写斯境。宾虹拟古,壬辰(1952年)年八十九重题。 钤印:黄宾虹、取诸怀抱 诗堂:清季恽香山论画云: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,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,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。有处恰是无,无处恰是有,所以为逸观。宾翁此图逸韵横生,一派化工,灵气盘薄郁积,无笔墨痕,足令古人歌笑出地,今人难以望其向背耳。藏者宜慎宝之。庚寅(2010年)仲冬,兴兰堂主人携以示余索题,拜观之后因记数语归之。杨臣彬时年七十又九。钤印:杨臣彬印 题跋: 1.宿雨初收写夜山,苍茫浑厚有无间,笔端造化继前贤。墨点狼藉光隐现,蒙茸草木亦含烟,画出内美胜晴川。调寄浣溪沙,岁在上章摄提格(2010年)之冬月,方壶廔主人拜观,并题长短句。钤印:薛永年、忙里偷闲 2.黄宾虹山水由白入黑,除了浑厚华滋的美学追求外,光影明灭亦是一大诱惑……宾翁乃象罔耳。庚寅(2010年)岁冬,鲁湘沐手题。钤印:王鲁湘印 鉴藏印:兴兰堂收藏印 出版: 1.《黄宾虹书画专集》,第186页,人民美术出版社, 2009年版。 2《黄宾虹》(活页版 第87页),中国精品出版集团(香港),2009年版。 3.《中国名家画集系列——黄宾虹画专集》珍藏版,第115页,中国美术出版社,2011年版。 诗堂 题跋 宾翁一生汲古造新,探访宋元,拟古而不落窠臼,自出机抒,是为方家大宗。对于宋元古人,黄宾虹有透彻的见解,他说学习传统要:“先摹元画,以其用笔用墨佳;次摹明画,以其结构平稳,不易入邪道;再摹唐画,使学能追古;最后临摹宋画,以其法备变化多。”可见,元人为宾翁向传统借鉴的出发点,而宋人则为宾翁溯源追古之旅的终点站。 黄宾虹《宿雨初收》局部 本幅《宿雨初收》拟宋人意,山重水复,构势满密,黢黑华润如行夜山,至明清如柴丈人、释石溪、吴渔山诸贤所取法要,皆以笔苍墨润,不蹈纤巧之习,成就大方家数。观此华滋之笔,点画披离、墨渗渍化,坡石树屋欹侧欲摧,但又似被一种神秘郁勃的内力牢牢吸引。构筑这种矛盾极限中的大平衡,是宾翁晚年大心力、大腕力的结晶。其落笔如重锤,尤其最后一遍之焦墨点苔,如斩钉截铁般砸向画面,无论气势亦或质感都给人前所未有的声色激荡及心灵震撼。画中树木、山石先用淡墨勾染,中锋出笔,再反复皴擦,柔韧刚劲,线条之间施加形态各异的苔点,使色墨融于波磔的点线之中。山石、树木局部以浅绛提亮,呈现“丹青隐墨、墨隐丹青”的效果,这是宾翁向出土金铜器借鉴“五色斑驳”之像,以北宋画中点染之法,一洗华亭派兼皴带染陋习的求古溯源之笔。 统观此轴,纯然脱出宋人笔法,而其用笔正以透入书法关垣之内,墨汁淋漓,有古厚之气。善用泼墨、破墨、积墨,挥洒自如,大有过于石涛之上。尤其作画变态新奇,山石深淡,神光离合,此可见其用墨之妙,诚不愧为一当代大家手笔也。 黄宾虹 Lot 311 黄宾虹 1865-1955 为冯宗陈作墨笔山水并马一浮《行书七言诗》 壬辰(1952年)作 镜心 水墨纸本 画:103×48.5 cm 字:35.5×49 cm RMB: 9,800,000-12,800,000 题识:气在笔力,韵是墨采。入乎理法之中,而超出于笔墨之外,乃能见其生动。宗陈先生属粲。壬辰八十九叟宾虹。 钤印:黄宾虹、黄山山中人 另纸马一浮(1883-1967)题:鹅溪万幅写秋光,长忆栖霞旧草堂。此日空余烟墨在,南山松柏已成行。冯君宗陈持宾老遗墨求题,不胜宿草之感。率尔书此,戊戌(1958年)冬,蠲叟。钤印:蠲戏老人 上款:“宗陈先生”即冯宗陈,为黄宾虹先生入室弟子,擅绘事篆刻。随黄宾虹学习绘画、书法和篆刻,深得黄宾虹真传。尤擅篆刻,生平积古玺印拓甚丰,久而成册,即《屯石居古印摹释》一书。 出版:《人民艺术》(总第 20 期),第 21 页,《人民周刊》杂志社,2015 年版。 来源:本幅现藏家直接得自上款人冯宗陈先生后人。 黄宾虹《严松归舟》 Lot 308 黄宾虹 1865—1955 严松归舟 立轴 设色纸本 己丑(1949年)作 103×61 cm RMB:1,800,000-3,800,000 题识:结屋倚岩松,归舟远寺钟。隔溪云气敛,飞出青芙蓉。子闻先生属粲。己丑,八十六叟宾虹。 钤印:黄宾虹印、黄山山中人 上款:“子闻先生”即曾子闻,广东潮籍人士。抗战前在新加坡经营汇通信局,提供星洲与中国大陆两地间汇款服务。他酷爱书画,尤好黄宾虹作品。新加坡著名书画鉴赏家刘作筹先生曾随黄宾虹习画,时维1933年,黄氏获聘为暨南大学国画研究会导师,刘作筹即任会长,并由他亲到黄氏寓所上聘书。故两人私交甚深。曾子闻遂透过刘作筹先生向黄氏求得此作。 来源:香港2000年春季拍卖会,第307号拍品。
黄宾虹 1949 年像
黄宾虹 1949 年作《黄山归耕图》,中国嘉德 2017 年秋拍,成交价 1092 万元
黄宾虹《严松归舟》局部
黄宾虹《碧宇晴初》 Lot 309 黄宾虹 1865-1955 碧宇晴初 立轴 设色纸本 118×42.5 cm RMB:2,800,000-4,800,000 题识:碧宇晴初云半阴,平芜空尽日西沉。绯桃绰约刚临水,湾过前村忽满林。锡堃先生属,黄宾虹。 钤印:黄宾虹、黄山予向、竹北簃 签条:黄宾虹碧宇晴初轴,怀硕堂鉴题。钤印:怀硕堂 上款:“锡堃先生”即赵西岩(1901-1955),原名锡坤,字子厚,甘肃静宁人。1925年进北京艺术学院国画系。师从国画大师齐白石,颇得真传,深得齐白石赏识。 出版: 1.《吴昌硕、齐白石、黄宾虹书画选》,第192页,人民美术出版社,2012年版。 2.《闳约深美—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百年纪念美术作品集》,第44页,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,2012年版。 3.《虹叟书画集•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》,第239页,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,2014年版。 4.《栖霞岭》,第36页,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,虹叟书画展专刊,2014年总第12期。 5.《经典画库•黄宾虹国画山水精品》,第21页,四川美术出版社,2016年版。
宾虹公早年山水天真幽淡、笔墨精秀、风格峻爽,总体上讲走的是疏淡清逸的路子,可谓“独为清尚之风”,是师古人之典范。晚年则一改传统之习,独创“平、圆、留、重、变”五种运笔之法,并“浓、淡、破、泼、积、焦、宿”七种施墨之法的运用愈发得心应手、潇洒自如,画面厚重而深沉,浑厚华滋。
《碧宇初晴》轴描绘山中雨后初晴,夕阳西下的场景。笔墨秀润而结构精严,诸种意象安排妥贴,重峦幽谷、密林陡壑、隐舍悬瀑、岫云山径,层次颇多,但画面仍气脉贯通,清妍秀润而意趣生动,繁密处不能容针、疏空处几可跑马,对于画面结构的调控和尺度的拿捏可谓妙到颠毫。但见山中诸景,河流弯弯,山路曲折,近处屋舍孑然其间,远景苍山葱茏。用赭色渲染山石、用些许的花青色点缀树木,生动表达了夕阳映照下的山景,意境深远,给观者足够的想象空间。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幅气韵悠长之姿,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留白之妙,一改黄宾虹常画的满山满水,而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恰当的留白,所表现出的山岚云雾,最是值得称道。
从技法上来看,画家以水墨、小青绿技法并辅留白之法,描摹云岚、青山、古树、幽居,积墨、破墨、渍墨、铺水,无所不用其极,在纸上任意纵横氤氲,呈现出时而特别湿润而浓重、时而干处发白的审美效果,而笔墨攒簇、层层深厚,入眼皆是水墨淋漓,云烟幻灭,好一派活生生的自然胜景。以画面风格推想,本幅应是作于从“白宾虹”到“黑宾虹”的转变期,画中山川浑厚,草木华滋,用笔刚柔并济,清妍秀润,是黄宾虹鼎盛时期的作品。
黄宾虹和赵西岩之间具体的艺术交往我们不得而知,但是从黄宾虹赠给这位画学后辈的作品来看,实属佳品,两人之间一定是惺惺相惜的忘年之交。
拍卖快讯
更多鉴定知识
更多
清代玉器工艺的制造水平分析
大量的玉料进入中原后,带动了玉雕行业的极大发展,在百废待兴,社会安定的局面下,玉雕的作坊遍及大江南北,这个阶段的玉器制造已经完全不再用南派和北派来区分了,就是因为造办处大量从苏州抽调了高手玉匠进京充实
网友评论